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萨提亚  >   萨提亚分享  >    内容

理性触动心灵(萨提亚工作坊体会)

作者:孙燕|文章出处:http://www.qijiagrowth.com:8080|更新时间:2009-07-30

  一直都记得自己参加萨提亚工作坊时的感受,好像还很少有什么事情,能那样深刻地同时触动人的头脑、身体和心灵。

  不错,萨提亚模式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它是理性的。但同时,它又非常感性,非常柔和。它不是那种廉价的多愁善感,而是一种触及人生命本质的东西。

  在萨提亚工作坊中,让人感动的瞬间有很多,带来思考的东西也很多。只撷取其中几个片断,分享我的感受,与思考。

  1.“我们家男人”,“上脑”,和“铁牛班”

  课后随笔

  还是先要从“我们家男人”说起。

  “我们家男人”是一位律师。

  “我们家”是这样一个家,有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其中一个女人,当然就是我了。至于另一个,是一位又聪明又温和又敏感又有原则的可爱女人。我们两个,一见投缘。

  糊涂了吧,我还是不绕圈子了,这个所谓的“我们家”,是我在Jerry工作坊(一阶)中的三人小组。如果你熟悉萨提亚工作坊就会知道,工作坊中很多时间要在三人小组里分享。

  我们家男人是个后进生。

  心理工作坊中有自己的一套语言方式,刚参加的人往往不习惯。比如,动不动就要“谈感受”。当你以为自己在谈感受的时候,老师就会提醒你:“你谈的还是头脑里的东西。”

  在这方面,我自以为已经属于训练有素的了。

  所以,每当看到我们家男人在那里拼命试图用理性思维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做练习时不能进入状态时,我和我们家的另一个女人,都要循循善诱,先进帮助后进。好在我们家男人是一位非常勤学好问的好同志,虽然有些钻牛角尖,但是一直努力试图用他的方式来理解。

  也不能怪他。这种习惯逻辑分析,实在也算一种职业病了吧。

  人家在家里和夫人吵架,都要说:“你这样说是有一个预设的前提,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

  上工作坊,分享的时候,其实很怕听到太多的道理。如果谈感受,谁的话都有可听的。可我受不了道理。也许说得非常正确,但感觉像看到一个闪亮的壳,让你有一点敲碎它看看里面是什么的冲动。

  其实我也是个蛮“正确”的人,按照萨提亚的沟通模式,叫做“超理智”。指责既然做不来,讨好又不肯做,超理智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鲁迅好像说过,大意是来自什么阵营内部的,看得最清楚,最容易反戈一击。

  这也大概是我受不了别人太“正确”的原因吧。

  Jerry说我们这个班,是他带过的最奇怪的一个班了,他说就好像铁车装铅块,拖都拖不动。后来,他给我们命名为“铁牛班”。主要是我们班有太多一定要用头脑理解清楚的人了,一说话,就“上脑”。

  做沟通姿态时,超理智这一组的人最多。当大家都做出超理智姿势时,Jerry说:“你们感觉一下是不是都没有身体存在。”我们说是。

  他说:“要是房间中都没有身体,没有心,都是一些头在动,可不可怕。”

  我觉得好欣慰,原来把心丢了的人,不只我一个。

  我自己虽然也站到了超理智的队伍里,不过我还是认为,自己已经很进步了。

  没想到,到了我分享的时候,居然被Jerry点评为用脑筋说话。

  原来我也属于铁车铅块的一种。脑子里知道太多的“应该”和“正确”,一说话,就自觉不自觉地往标准答案那儿走。

  看来,要突破“正确”的魔咒,找回自己的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一天读《突破心理治疗的“不可能”案例》一书,忽然见到引用诗歌中的一句话,深得我心:“人只有不再年轻才会正确”:

  “愿我的心永远敞开,

  向着那些诉说生命秘密的小小鸟儿,

  她们的轻唱超越人们所知,

  不愿倾听是因为年纪老迈。

  愿我的心灵流淌,

  渴望,无畏,热切,柔韧,

  就是周日也愿我犯错,

  人只有不再年轻才会正确。

  愿我不做任何有用之事,

  比真实更加爱你,

  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傻瓜,

  总能够用笑容覆盖整个天空。”

  --卡明斯(E.E. Cummings)

  专业视角

  无论是心理工作坊或是心理治疗中,让人能够觉知自己的感受都应该是很基本的一环。但是,我们或者是顾不上去倾听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害怕倾听之后太痛苦,而压抑、逃避真实的感受,久而久之,往往对感受已经很迟钝了,好像自己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

  萨提亚模式之所以能够敲破这层壳,我觉得和身体的参与有关。当我们和自己的感受隔绝的时候,其实也和自己的身体隔绝了。在萨提亚模式中,无论沟通姿态,还是家庭雕塑,冰山,自我环,或者面貌舞会,以至各种细微的体验,都离不开身体的参与,这可以说是萨提亚模式的一个特色。当我们可以和身体重新建立联系,倾听身体的声音,也就能够开始听到自己内心的感觉。

  2.再见冰山

  课后随笔

  今天的内容还是冰山。这是去年学过的。我以为我已经有些了解了,可是一练习才发现,在脑子里明白容易,在心里明白难。

  人际关系上的某些情境一直是我的软肋,我自己也知道。这次做冰山练习我就找了一个自己感觉很失落的情境。

  把冰山从水面一直走下去,是了解自己的过程。而从下面再走上来,则是改变和转化。

  我在从下面走上来,同伴说你现在会一致性地表达了吧,我说还不会,但我会不指责了。在这样的情境下还会有受伤的感觉,但同时也会知道,这种感觉是过去的经历造成的,那个东西心里还有,但也知道那和当下的人和事无关,是自己的事。Jerry说,所以你觉察了,能对自己一致。这是一个过程。我还不能从冰山下面走上来就一切都解决,但我也知道,自己已经有所改变,处在改变和练习的过程中。这样自己感觉一下子清晰了很多,也细化了。

  除了自己走,今天还陪我们三人组里的同伴走冰山,一个同伴在“自己”的层面上胶着了很久。同伴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那个半瓶水、空瓶满瓶的比喻我也模仿了,同伴也明白,而且那个比例还不是半瓶水对半个空瓶,而是95%的水对5%的空瓶,可同伴还是在“Yes, but”。为什么你就一定要这么挑剔、这么完美主义呢?为什么我就不能让你可以欣赏自己呢?那一刻我是有些挫败感的。在头脑和语言层面转了半天转不出来。

  事后回想时我意识到,其实在前一刻,在我的内在,我也不接纳她的完美主义,总想让她改变,让她变成能欣赏自己。这是在对抗。好像这样才是“标准答案”。而当她不能做到时,我就开始焦虑、自责,开始在脑子里想办法。而当我开始能够在内心深处欣赏她的95%时,我也开始感到轻松,开始能由衷地欣赏她的优秀,而正是这个时刻出现了转机。

  回想到前一天和同伴做一致性练习时,也正是在对话中接触到对方冰山水面以下的东西时,那个转变才发生了。

  说起来好像还是头脑的理解,但其实心里知道,这样的东西不是标准答案,是自己用身体感觉到、用心体察到的。冰山是什么,一定要自己走才能体会。

  专业视角

  冰山是萨提亚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自我领悟、自我成长,或者是从助人的角度,都是如此。走冰山的过程,既是在感受上接触到自己内在深层的过程,也是在理性上深入理解自己的过程。最奇妙的是,它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

  冰山需要一学再学。开始学习冰山好像照猫画虎,越画越发现要画好不容易。要走好冰山,需要真的接触到自己的内在,而当我的冰山真的被触动,在走冰山的过程中,那一句真正符合我(或同伴)的状态的语言才会出现。而当那样的语言从心里出来的时候,真正的转化,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3.原初的内疚感

  课后随笔

  第三天早上,多数同学迟到,Jerry说那我们就这几个人上课吧,我说好啊,给我们早到的做个案吧。Jerry说,你都“个”过好几次了。我说,再“案”一下就更好啦!

  我其实没有特别指望能做上个案,如果是以前的自己,可能会特别积极争取这样的机会,但现在会平和得多,因为已经不那么需要通过被特别对待来证明自己,也知道对于工作坊的带领者来说,个案的选择要从整个团体的“场”去考虑。但到第三天下午时,老师想叫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上来,我心里确实有这样的冲动要举手,结果只有我和我们三人小组的另一位男士举手,就这么上去了。

  上去之后,分别做了两个人的三代的家庭雕塑。

  做完之后感想很多。我以为很多事情我都明白,其实只是脑子里明白而已,心里并不明白。比如,最基本的,关于做孩子的那种内疚感,以为父母之间的冲突就是自己的错,在上午老师对另一个同学讲解的时候,我还觉得太基础了,是我早已知道的。但等真的做了个案,完整地看到整个画面,我才明白--噢,原来是这样的。

  在此之前,Jerry说我的问题是不自我认同,我也同意。我也很奇怪,在我已经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也可以欣赏自己之后,为什么我还会这样。而现在,当我再次回到原生家庭当中,我真的看清楚哪些是我自己的个性,哪些是自己处在系统那个位置上所带来的东西。而在心里最深处还是那个孩子的声音,“我不够好”,“爸爸妈妈的冲突是我的错”一直暗暗地跟着我,这种心态几乎就是一个人的“原罪”,或者确切地说,原初的内疚感。不管别人怎么欣赏自己,都会很难接受,因为内心的声音总是会说“其实我没有那么好”,“我不配”。

  回过头来看原生家庭中那个孩子的自己时,我清楚地看到,我已经尽力了。而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会觉得释然。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还是要以了解自己为基础,就像那句经典的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前自己还是不够懂得。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孩子守着一屋子上好的兵器,却不知道怎么去用,或者是守着一盒子的珠宝,却不知道这些珠宝的价值。反而去想:为什么我有这么多乱七八糟自相矛盾的东西,和别人都不一样,这都是些什么啊?

  所以呢,虽然做完之后还会有一点点对过去的伤感,但感觉还是挺好的,好像脚终于踏到实地上了。

  二阶的名称是“资源整合”,从我的体会而言,这个名称确实实至名归。

  专业视角

  从学派上来说,萨提亚模式属于家庭治疗学派,在对家庭系统的理解上,萨提亚模式有许多独到之处。

  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萨提亚女士发现,在一个和谐的、生机勃勃的家庭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很高;彼此之间的沟通是坦率、真诚、明确的;家庭系统的规则是弹性的、人性化的;而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则是开放的,积极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现实生活中,可能很难找到这样完美的家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萨提亚模式并不是非要到过去去考古,它也看过去,但是不纠缠于过去。我们看清过去的家庭模式,是为了把过去转化为现在的资源,从而能够有所改变。

  这样的过程,不是脑子里面“知道”就可以的。在做个案的过程中,身体的感受,其他角色的分享,以及整个的画面,都会印刻在记忆中,让自己的全身心真正“懂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