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在三天的萨提亚工作坊里,我理解了,为什么每个人内心都涌动无法言说的激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泪水,那是转变的开始······
什么是萨提亚?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曾将她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创建的家庭治疗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这一治疗模式的特点是:从家庭系统方面著手,处理每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最终让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她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理:每一个个体生命中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或被个体本身感知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导致这些行为与感受的真正原因,则是积压在人们体内、不被感知到的“内在”。
一天,苏菲和我分享她参加萨提亚工作坊的感受。她提到了一个个案,“在场的人都哭成一片。”案主是个女孩子,从小被母亲寄养给他人,长大后,她已经视养母为亲生,和生母再也无法亲近。导师让女孩子接纳现实,与母亲做正式告别。女孩泪流满面,哽咽著对母亲说出了“再见!”然而,扮演女孩生母的学员,无法忍受生生离别的痛苦,绝望地大声哭喊:“不要啊!不要啊!”······
我的泪,也汹涌地落了下来。我也不是母亲亲自养大的;如今,我自己也是一个母亲,即使不在现场,对“母亲”所体验到的撕裂般的痛,仍然感同身受。萨提亚工作坊里,还有很多个案的处理,往往让全场人的情绪都被卷入。为什么一个工作坊会有这么多的感动甚至眼泪?如果我去参加,会经历什么?
四月,香港萨提亚导师蔡敏莉再度到京开办工作坊,我报了名。一共30名学员,90%是女性。参加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有很多人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参加。
我们将在一起度过三天。工作坊的目标就是透视家庭和我们的成长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的“内在”呈现,找到生活的能量。直到现在,我仍感激自己做出了这一选择:它让我踏上我转变之旅。
第一天
游戏,让我们用身体打招呼
工作坊从做游戏开始。站在铺著地毯的会议室中,我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请向你的拍档这样介绍自己,‘你知道吗?认识我是你的幸运。我有几百条优点,但今天我只告诉你三个!”这个开场白让我们哈哈大笑。第一次,我们都有了个机会认真地肯定自己。
接下来,老师让我们与每个人拥抱。哗!一屋子30个人像沸腾的水一样。我们互相拥抱。除了特别亲的人,我们中国人可很少这样拥抱陌生人!我甚至没有拥抱过我的父亲!可是,我已经拥抱了两位男学员!继续,蔡老师又让我们用捏鼻子、摸耳朵的方式向不同人打招呼,渐渐地,屋里的气氛产生了神奇的变化。原来拘谨的我们,开始笑了,姿态也都打开了······
最让我难忘的,是“摸手游戏”。在游戏中,大家都闭上眼睛赤著脚在屋里走动,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一双手。我一直对自己的手很自卑:骨节坚硬、手掌阔大,会有人接纳它吗?我怀著忐忑在人群中不安地移动。一次又一次,我的手被拒绝了······有一双手,我们互相抚摸,长达一分钟。我喜欢这双手,像纯棉,温暖而干净。我真想握住它。但,我又犹豫了:它喜欢我吗?我不能确定。我不敢明确地表达我的喜欢,终于,两只手离开了。就在我们的手分离的刹那,一种钝痛穿过了我的心,与遥远而模糊的童年分离时的情境重叠在一起······
另一只手找到了我。它整个手掌是潮湿的,并不是我喜欢的。然而,我不敢拒绝。我当时的心态就是:谁接纳了我的手,我就跟谁走!那只潮湿的大手继续感受我的手掌的厚度、温度和它的不抗拒,然后,它加大了紧握的力度,强烈地表达了对我的手的接纳。我怀著感恩的心情把自己的手交了出去······泪水,在不知不觉中溢出了眼眶。
游戏结束,学员M一路哭著跑到台上分享她的体验:“我没想到,我这样难看的手,也有人喜欢······”她说不下去了。蔡老师立即让她的“手拍档”上来,是学员S的妈妈,她在我们中间年龄最长。蔡老师让她们紧紧相握,继续体验接纳和被接纳的感觉。妈妈说:“我握到她的手,感觉很粗,我想这女孩子一定特别地能吃苦,我就喜欢这样的女孩子!”M 感动地抱住妈妈,大哭起来,她哭的声调越来越高,她的情绪决堤了······
在蔡老师的提示下,她一边抽泣一边跟著念:“我感谢你能接纳我。因为你的接纳,我更能接纳我自己,我不会再自卑,我要从内心深处和自己诚实相处!”接著,蔡老师对我们说:“所有想和她握手、想对她表达接纳的学员,你们排好队!”几乎所有的人,都排在了队列里······我摸了M的手,的确比我的手更粗糙,就像老枯树,手心手背全起了皮,我理解了她的激动,也一下理解了,为什么在萨提亚的工作坊里会有这么多的泪水······
第二天
你是指责型还是讨好型?
游戏让我们用身体的语言,在工作坊里建立起了不被批评也不被挑剔、没有任何恐惧的安全氛围,更多的人愿意袒露自我,分享个案。
蔡老师邀请学员L表现他的家庭模式,并请他指定一位女学员扮演他的妻子。他和妻子的关系模式是:经常吵架,自己嗓门高力气大,很强势;一旦吵起来,妻女就会躲进房间,不再说话。让我惊异的是:蔡老师让L站到凳子上,气势凌人地伸著胳臂,指著“妻子”,而“妻子”则跪伏在丈夫的面前,一动不动。眼前就像是两尊雕塑,呈现著他们之间极端化的沟通方式。
萨提亚总结了五种沟通模式,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内外一致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内外一致,在成人的威胁和压力下,我们从小就适应了一种或两种沟通方式,用来保护自己。当蔡老师让学员用特定的夸张姿势来体验自己的沟通类型时,我在那一瞬间也了解了自己。姿势都是有寓意的。比如,讨好的身体姿态是:我们一腿跪地,一只手伸出,向上恳求著,另一只手紧紧压在心口。而指责的身体姿态通常都是高高在上,昂首挺胸,手臂伸直,颐指气使地向某一个人。
Y走到台上分享她的感受。她是第二次参加萨提亚工作坊。她真诚地感谢了很多人。显然,在萨提亚的四种沟通模式中,Y属于讨好型。在她感言结束时,蔡老师问她:“你是不是还忘记谢过一个人呢?”Y站在那里,想了很久,才说:“对,我还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我看到,她的嘴唇已经在抖。
蔡老师让一位女学员站到了Y的对面,代表Y。Y面对著“她自己”说:“我想很真诚地谢谢你,我感谢你这么长时间的坚持。一直以来,你都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完美,让你身边的人更加快乐,其实,你真的很出色!”
“讨好已经成了她的性格。让她感谢太容易了!”蔡老师说。她又请一位指责型学员站在Y的对面,让她指责。对于Y,这似乎太困难了。她说不出口。蔡老师就让她跟著自己一句一句地念:“我要向你学习。你们这些指责的人活得这么好,你们何德何能?只是你们骂人时不用内疚,而我纯粹表达自己的感受。你们一样聪明,我骂人的时候比你声音大!我一定比你厉害!”蔡老师又面向我们:“讨好型的人骂人时很爽,当指责型的人不能说话的时候,那就更爽了。”然后,她带著Y继续念:“我善解人意,没有仇人,可你的仇人就多了,你走路小心点!”
呵,我也是一个十分讨好型的人,我在底下听著,看著那个指责型的人一言不发地受著讨好型的Y的数落,真的很爽。
第三天:
我终于举起了指责的手臂,对“妈妈”说:“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被送走?”
“家庭图显示出哪些人涉入了主角的童年,即使这些亲人可能不再存在了;它借此帮助我们学习到我们的内在及外在的现实。”头天晚上,老师给我们留了作业,每人发了三张大白纸,让我们分别画出自己、父亲和父亲的家庭图。
“父亲:王忠利,指责型。母亲:付金秀,讨好型。”我一边画,心里就真实地呈现出这样的情景:父亲站在高处,伸出指责的手,母亲,低低地,像尘埃一样跪著······父母就是一直这样子走到今天,整整45年。亲爱的可怜的妈妈!而我,在成长中,习得我母亲讨好的生存姿态。
带妈妈来的学员S分享了她的家庭图。她是独生女,生活双亲过度的关注下,经历了成长的焦虑和挣扎。和她相反,父母的关注,我几乎没有。三天里,我一直用易感的心听著,看著,几乎没有上去分享过我的体验。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冲了上去,蔡老师为我做了一个最后一个个案。
“我想处理和妈妈的关系。”我说。蔡老师让我挑一个学员扮演妈妈, 我看了看全场,就选了那位学员的妈妈。我非常喜欢这位慈爱的妈妈。
“在我的原生家庭里,共有五个孩子。我是中间的一个。我很小就被送到山东乡下抚养,我需要讨好一切人。直到十岁,回到父母身边。回来后,无论父母还是我,都无法建立天然的亲子关系。成长中,母亲缺席,让我感觉生命中有很多空洞,让我历尽波折。可是,我也明白,她是那么不容易。”
然而,蔡老师却让我指责母亲!她让我伸出指责的食指!
可是,那是妈妈呵!我做不到!蔡老师用她的手臂托著我的手臂,让我做出并保持著指责的姿态,大声地鼓励我对妈妈说:“妈妈,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被送走?”看著眼前这位妈妈的脸,我眼中的时光列车,已经回到了灰色的过去,被抛弃,被拒绝,被漠视······我再也说不下去了,泪水滂沱而下。
我不能再扮演我自己了。蔡老师让Y继续扮演我,我则站在“妈妈”身边,扮演当年的妈妈,回答孩子-----也就是我自己对妈妈的质疑。“当时我在天津,是一个工厂的厂长,你爸爸在部队,我是没有办法才把你送走的。”“你知道吗?送你走的时候,我心如刀绞!”“我非常关心你,但是,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我自己,过得也很苦······”我看到Y站在那里,泪流满面。
这时候,蔡老师让我回到自己。对面的“妈妈”对我张开了手臂,她在呼唤我:“孩子,妈妈爱你,你过来!”我扑了过去,紧紧地抱住“妈妈”,把头埋在她的肩胛里······我不知道我在“妈妈”的怀抱里停留了多久。但我知道,从此以后,在心理上,我已经永远地回到了妈妈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