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萨提亚  >   萨提亚应用  >    内容

父母的控制欲,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作者:小璇|文章出处:智慧行|更新时间:2019-12-05

  这段时间,热播剧《小欢喜》频上热搜。

  三组不同风格的家庭备战高考的日常,

  不少网友在看了这部剧之后大呼“简直就是我们家的真实写照”,

  其中,小陶虹饰演的宋倩一家人,是最让人揪心的。

  因为是单亲家庭,宋倩把所有的爱和关注,都放在了女儿英子身上。

  明明女儿是学霸,但是妈妈却对她要求最严格,在学习上闹出的矛盾最多。

  被网友戏称为“恋爱式母女”。

  01

  “你必须按照我说的来做,不然就是辜负了我对你的爱。”

 

  在《小欢喜》最新的剧情中

  宋倩为了阻止英子去南大,母女俩闹得很不愉快。

  英子被逼得抑郁想要跳河自杀。

  哭着大喊自己的心里话:我就是为了逃离你。

  面对这样强势的妈妈,网友表示很心疼英子。

  可能英子心里也清楚,如果再不逃离妈妈的控制,她往后的人生事业婚姻孩子,都将会被死死掌控着,完全失去自我,失去选择。

  因为作为妈妈,宋倩的控制欲太可怕了——

  为了被孩子,制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备战高考。

  她特意给孩子的房间装修了一个玻璃窗,方便自己在客厅的时候,可以看到女儿有没有在学习;

  高三誓师大会,女儿在气球上写下航天梦,但宋倩非要孩子写考过700分,结果闹得不愉快;

  女儿不能吃油条豆花,不能吃辣火锅,不能吃各种“垃圾食品”;

  哪怕考了年级第二,都会被训诫……

  慢慢的,母女的矛盾日益尖锐。

  女儿英子实在受不了妈妈的管束,经常逃课跑去爸爸那里吃喝玩乐。

  母女两歇斯底里的大吵了一架,喊出了各自的委屈——

  在英子一句“我讨厌你”后,宋倩绷不住情绪大哭,还对女儿动了手——“你压力大,妈妈压力不大啊”。

  即使后面和好后,宋倩依旧觉得——

  “妈妈从来没有觉得,你离开了妈妈的身体”

  “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我们的人生理想应该是一样的呀”

  作为单亲妈妈,宋倩对女儿付出了所有的爱,可以理解。

  但像这种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父母强行把孩子的未来发展,和自己捆绑在一起。无疑是情感勒索。

  记得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写道:“情感勒索者,会利用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控制着你,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

  “爱的绑架”,最让人窒息。

  02

  多少孩子,在被迫继承父母的使命

  很多网友都表示,在英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经常会听到父母找各种理由,以爱的名义控制自己:

  我都是为了你好;你不要再和某某来往了,会把他带坏的;你要学理科,有技能才能找好的工作;

  ……

  倾尽所有的付出,爱得缺少界限感,就会变得控制欲太强,这似乎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通病。

  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这种行为,其实已经是在侵犯孩子的独立人格。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热映电影,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但细想,熊孩子哪吒,有包容爱他的父母和师父。

       让人更心疼的,是敖丙。他从小乖巧听话,但是父亲和师父,除了要求他努力优秀,不曾对他用心过。在龙王的眼里,敖丙的存在,只是争取家族荣光的工具。

  尤其是龙王把最硬的鳞片给敖丙制成“万龙甲”,一次次叮嘱他:你必须努力,我们龙族的命运皆系于你一人。

  一个父亲,就这样把自己的人生期望,把家族的命运,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

  不管孩子是不是喜欢,“因为我是你的父亲,你就得接受我的安排”。

  敖丙没有童年,不曾快乐,只有“使命”。

  这像不像,背负着家族发展的使命,被要求着考个好成绩,找份好工作,有个好未来的我们?

  张德芬老师曾说过:放下对孩子的过度期望,孩子才能真正成长。当父母给予孩子过度的期待,不断压缩孩子独立的空间,他们的关心最终就会压垮孩子,不堪重负。

  一个没有独立空间、丧失独立人格的孩子,最容易得“空心病”,

  他们生存的使命是别人赋予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经常忽略自己的感受。

  当生命失去TA的灵性和思想力,剩下的只会是不得快乐的麻木之身。

  03

  父母越控制,对孩子越失控

  控制的极端,除了毁灭,还有强烈的反抗。

  越是控制孩子,就越有可能逼着孩子走向逆反的方向。

  类似的悲剧,并不少。

  几年前,就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一位叫詹妮弗的华裔女孩,雇了三个人杀自己的父母。母亲当场死亡,父亲逃过一劫。而扮演受害者,拨打911报了警。

  后经警方调查,原来是詹尼佛和男友丹尼尔雇人行凶,计划杀死父母继承遗产,一起生活。

  但詹尼佛从小就是“乖乖女”,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父母?

  随着调查深入,背后的真相让人痛心——

  从小父母对詹尼佛的管教很严,不许她和其他女同学一样化妆,不许她随意出去玩,更不许她谈恋爱……

  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学习压力大,她竟然是靠自残来解压。上了中学后,害怕父母责骂,经常伪造成绩单。后来被退学,她又继续撒谎,躲在图书馆伪造学习笔记。

  发现真相后,父母没收她的通讯工具,让她和男友断绝来往,计算她汽车的里程数以控制她的活动路径。

  最后压垮詹尼佛最后一根稻草的是:男朋友因为她的“不敢独立”提出分手。

  这让詹尼佛对父母的恨意达到了巅峰,起了杀心。

  被歹徒威胁的过程中,母亲还恳求凶手,不要伤害他们的女儿。

  其实,詹尼佛的父母不知道,伤害他们家庭的,不是利刃,而是对儿女这份太过“沉重的爱”!

  因为太过沉重,压得詹尼佛喘不过气,“我感觉自己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在忙于满足完全由他们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的各种期待。”

  虽然她表面上顺从很乖,内心却早已千疮百孔,充满着挣扎与发狂。

  萨提亚心理学上有个“冰山理论”。

  从冰山,可以看出,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浮在表层的,只是表面现象。潜在的影响,隐藏得更深,压抑得更深。

  而这种情绪的压抑,内在无处发泄,甚至会变成外向的欺凌和暴力。

  最近,国内出了首部聚焦心理治愈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

  剧中有一孩子杨飞,因为不听爸爸的话,没少遭遇暴力对待。

  结果,杨飞变得有很严重的暴力倾向。

  有一次和同学打架,因为极端的疯狂,被送完医院精神科。医生告诉杨父,孩子可能承受太多的心理压力。

  杨飞觉得很压抑:“钢琴是他喜欢的,兴趣班都是他给我报的,我连尝试其他东西的机会都没有。”

  但杨爸爸认为:“谁家的孩子不是这样长大的?真正的爷们都是委屈憋大的。”

  可以看出来,在杨爸爸的原生家庭中,他应该也曾被暴力对待,没有机会拒绝说“不”。

  所以他把这套模式,复制到孩子身上。

  他们认为控制,就是保持“稳定”。孩子的独立抗争,只会让他们恐慌和不安。

  当这份“不安”和“独立抗争”起了冲突,他们从父辈那里学到的手段,只有“控制式教育”——暴力解决

  但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很容易产生以下负面影响:

  1.退缩或暴力

  当孩子压抑的情绪被积攒起来,

  他们会在除了会在内在自我攻击,产生:退缩、焦虑、自卑……

  还会外向发泄在他人身上,变成欺凌和暴力行为。

  2.过度自我批判

  父母制定的过高标准,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他们永远难以轻易满足,接纳自己。

  只会不断的自我评判,这类孩子容易患上焦虑症和抑郁症。

  3.无法对自己负责

  长期在父母的帮扶之下,孩子很难有选择能力,和自负责能力。

  4.个性和自我被扼杀

  当孩子被强迫着走家长制定的路线,遵从家长的决定。

  只会让孩子失去创造力,变成麻木而没有“思想力”的机器。

  的确,听更有人生经验的父母之言,可能人生会少走许多弯路。

  但是,揠苗助长,始终不是真正的成长。

  并且最让人担心的是,可能孩子长大后,

  对父母的理解依旧存在,但隐藏的怨恨不会消失。

  04

  给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恰到好处的?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那么,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恰到好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就曾谈论过这个问题——

  他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是过于宽容姑息,任其为所欲为。二是规矩过严,事事都要秉承父母的意旨。

  “两者都失其平;不得谓之良教育”。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恰到好处?

  陈鹤琴先生认为:我们教小孩子当折其衷。

  一方面给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们不得随意侵犯他人的权利。

  可以看出,陈鹤琴说的“分寸”:首先是,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有健全的人格。其次才是,给孩子合适的指导,不让他越过“法律之界、道德之界”。

  我想,对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应该是——

  经营有温度的亲子关系,

  互相尊重彼此生命的独立,在关系中得到幸福的滋养。

  然后,活出生命各自的精彩!

  给孩子坚定无条件的爱,支持孩子的人格独立,其实是赋予孩子满满的心理营养和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生命的源动力。

  而原生家庭,则是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很多人终其一生寻找的,不过是童年缺失的自我价值感。

  就如同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成长对孩子只有一次,无可重复,无可后悔。

  谨以此文,与家长们共勉!

      作者:小璇,知性撰稿人。不写鸡汤不毒舌,写文只说事。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wisdom-bank)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NLP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