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萨提亚  >   萨提亚杂谈  >    内容

包丽去世、李星星被性侵:女孩们不幸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真相

作者:小璇|文章出处:智慧行|更新时间:2020-04-29

  

       作者:小璇。原创:智慧行学院(ID:wisdom-bank)

  这几天爆出的新闻,都很沉重。

  4月11日,北大女孩包丽去世。让她走向深渊的,是一段“不健康”的感情。

  去年10月,《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了包丽的故事,引发广泛讨论。没想到时隔半年,案件还没有得到最终审批,包丽就去世了。

  让人痛心。

  01

  北大女孩包丽去世,伤害她的人没有一句道歉

  据报道:包丽在北大,遇到了年轻有为的学长牟林翰,陷入热恋。但是好景不长,得知包丽不是处女后,牟林翰开始不断对她进行精神打压。

  “我不想当一个接盘的人。”

  “我就像个可怜鬼。

  起初,包丽还是理智的,反驳他“最美的东西是自己的未来”。

  但是牟林翰通过微信、短信等通讯方式辱骂包丽:臭傻逼、婊子……

  他不断的放大包丽的“错误”,使包丽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感到愧疚。

  最后这种愧疚感,就量变成为自卑感和罪恶感。

  无尽的负面情绪,折磨着她。

  她想分手,但牟林翰的pua式的说法和做法,很快就让她妥协心软了。

  慢慢的,在亲密关系中,她完全丧失掉自我。

  她称牟林翰为主人。被牟林翰称为狗狗(偶尔叫妈妈)。

  她也曾求助和倾听外界的看法,询问妈妈和朋友。

  朋友劝她分手,但包丽的妈妈,以为是别人的事,就没有认真回答。

  包丽最终无法坚定自己分手的想法,又不堪折磨。

  最终选择了服药自杀的方式,想要得到解脱。

  服药前她发给牟林翰的微信留言是:“遇到了熠熠闪光的你而我却是一块垃圾,妈妈今天给你谢罪了。”

  被抢救下来的包丽,被宣告脑死亡。

  时隔半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包丽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更让人遗憾的是,包丽忘了,除了来自外界的观点输入,她自己也可以有答案:不快乐,就勇敢切割这段不健康的关系。

  02

  无论是包丽还是李星星,都有这个特点

  而在包丽事件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件让人气愤的事情。

  “精英养父鲍毓明多次性侵养女”。

  48岁的鲍毓明,海归律师,集团高管,收养了14岁的李星星。

  然后用“养父”的身份伪装,把魔爪伸向了女孩。

  这三年来,他控制女孩的社交,监视她的电话和微信。还给她看色情片,各种洗脑。

  后来,李星星选择了报警。虽然鲍毓明被警察传唤过去,但最终还是无罪释放,他还是继续和李星星生活在一起。

  很多网友表示不理解:她为什么不逃离这个魔鬼?

  但是没有人知道,十几岁的她,内心的是非观正在撕裂。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现象——沉默螺旋。

  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TA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而对这种报复和孤立的恐惧,对于一个缺爱和安全感匮乏的孩子来说,悲剧性更是会被无限的放大。

  可以理解,李星星的不反抗,是担心为是在挑战多数人的观点。

  因为她陷入了自我怀疑——

       他没有被警察惩罚,是不是就不算做错?大众怎么会相信,鲍毓明这样的精英会做这种事?他给我这么好的生活,我是不是恩将仇报?……

  很多人一旦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站在大众对立面的时候,就会自我攻击。

  尤其是明明作为受害人,还要听到外界一些刺耳的言论——

  谁让她穿得这么少,就不能怪别人按耐不住;这么小把孩子送养,难道不是达成某种协议;哪个良家女孩,会这么晚还在外面;……

  于是这些言论,如洪水般把受害人淹没。

  大家都忘记施害者,而是把焦点放在受害者身上,去挑剔TA的问题。

  想到这些,想到可能会被孤立的恐惧,迫使女孩们宁愿相信:是我错了,我要改。

  这才有了,包丽和李星星的悲剧。

  在我们思考,如何让女儿避免遇到各种人渣的时候。

  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包丽,还是李星星,都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担心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容易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尝试愧疚感。

  03

  被压抑的“真实自我”,正在摧毁孩子的未来

  前段时间,看了一档父女相处的综艺节目。

  女明星焦俊艳表示,不想生孩子。

  在场的爸爸们听到这就“炸了”:人生到什么阶段就该走什么路,否则你以后会后悔。

  言外之意就是:和别人活得不一样,老来下场凄凉,只留下悔恨。

  我内心一下子被触动到了,原来所有的父母,都担心孩子“和别人不一样”。

  从小到大,你是否也听过这样的话——

  大家都乖乖的,就你调皮爱玩,不害臊吗?

  你看你的同龄人,孩子都生了,你怎么能连男朋友都没有 ……

  有没有让你陷入自我怀疑:和别人不一样,我是错的。

  说实话,我有。我小时候喜欢看课外书,整天窝在家里看各种书。

  妈妈总说:别人家的小朋友都是写作业,或者结伴去玩,你这孩子怎么就和别人不一样。

  那个时候,我也因为自己的“不一样”,而自卑,恐慌,迷茫。

  有一段时间,我试着融入人群,去参加小朋友间的热热闹闹。

  但我总玩着玩着,我就自己待在角落,看别人开开心心。

  爸爸妈妈以为我变乖,但他们从来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我,是不快乐的。

  而这演变成了,我长大后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的看法。

  瑞士心理学家爱丽丝·弥勒曾说:被压抑的童年,被压抑的孩子,被鼓励要懂事和听话,会导致她压抑真正的感受,从而使他成年后更易于被控制。

  深以为然。

  我们的教育习惯,是从小鼓励孩子懂事听话,随大流。殊不知,当一个人的内在自我,被不断的否定和压抑。

  结果就是——

  1、讨好。为了融入群体,他们违背真实自我,学会讨好。

  2、自我攻击。会认为我是不好的,我是做错的,而感到愧疚自责。

  3、丧失全能性。失去生命原始的力量,不再自信。变得自卑胆小、缺乏安全感。(注:个体全能性,指婴儿最初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力量感,长大后会延伸成自信)……

  英国知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温尼克特同样认为:

  如果一个孩子在最初的生命状态里总是顺应外在的需求,比如所谓的听话懂事,那么TA会发展成一个虚假自体,不再回应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是通过压抑自己,顺应外部世界。

  打个比方。

  你的孩子可能喜欢画画,但是爸妈告诉他,画画太浪费时间。好好学习才能考个好大学,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孩子听话放弃了他的爱好,但他是真的喜欢画画这件事,于是每次有画画冲动的时候,他都会产生负罪感,觉得自己很不懂事。

  这样,TA就会不断的自我攻击,制造一个顺应外界的“虚假自我”。

  失去真我,失去主见。

  真正为孩子好,是帮助他们活出真实的自我,然后有能力回应和处理自己真实的内在需求。

  唯有如此,孩子才会拥有健全的心智模式,对待生活积极乐观自信。

  04

  无论是上面包丽、李星星的例子,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

  只要去尝试拒绝和反抗,势必会遇到一些阻力和挑战。

  但我们要永远记住一点:这不代表,错的就是我们。

  行文至此,想送大家两句话:

  1、个体是自由的。

    2、你是自己的。

  如果遇到不舒服,那就承认你的不舒服,坦然表达它,并正视它。

  生活方式没有唯一的标准,我们要寻找的是“合适”。

  当然,文章到最后,也要表明立场。

  这些悲剧事件背后,我坚定的认为:该谴责的是人渣。

  只是希望这篇文章的分享,能给到所有的父母一些启示。

  我们可以用心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不再轻易遭受诸如“精神控制”、“物质控制”等伤害的荼毒。

  作者:小璇。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wisdom-bank)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转载请后台回复联系。了解更多心理资讯,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NLP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