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引言
笔者曾担任职校班主任的班级里,学生共47人,其中单亲家庭子女11人,接近班级人数1/4。他们中的大多数面临亲情残氙或教养失衡的问题。一方面,较完整家庭子女敏感,渴求得到更多的关爱;另一方面成长中显露出的问题也更严重。除成绩不理想,逃学旷课,早恋堕胎,打架勒索等恶性事件更多与他们有关。控制职校恶性事件的发生多与对他们的教育密切相关。这样的情况不止是在学校,更在全社会已是很普遍的现状:绝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不能健康成长。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只是缺乏关爱,迷失生活的方向,想通过叛逆去宣泄自己的情绪,来引起他人的关注。当这些孩子们面对孤独,困难时,如果能及时得到支援及辅导,协助及增强他们的能力去选择应对的方式,是可以有改变的,这不仅对学校的学生教育有重要的意义,更对这些孩子本身是人生的彻底转折。
运用家庭治疗学派沙维娅模式进行干预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以沙维雅的辅导信念[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仍是可行的]为基本理念,结合[冰山]比喻,[家庭图]等技巧来帮助、促进学生的改变及成长。
文献探讨
维琴尼亚·沙维娅(Virginia Satir) (1916-1988)是家族治疗的大师,她以人类成长的方式看待问题,方法兼具治疗性与成长性,且已被世界各地所广为采用。沙维娅的理论在实际操作中整合成一套模式在国外是相当受到重视、且形成为一种有效的家族治疗方式;它通过家庭为切入口,引导人们从家庭系统、规则、沟通姿态等许多面向来了解自我,并以提升自我价值为最终目标。
沙维娅之所以被视为经验人本取向的家族治疗大师,乃是其看待个人问题的特殊理念与角度。沙维娅模式治疗的主要理念包括有“自我价值”、“沟通姿态”、“家庭系统”,以及改变方法。其中前三者息息相关,以家庭系统为影响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和沟通姿态的核心来源。沙维娅指出我们是在家庭中开始学习到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从出生的那一刹那起,就形成了最基本、最原初的三角关系:即母亲、父亲、孩子。由于家庭是个人在生命中所参与一连串及所有系统中的第一个、可能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因此最初的三角关系对个人和他人的互动模式,以及自我价值感有深远的影响
沙维娅模式称个人和他人的互动模式为沟通姿态,那是人们传递讯息的方式,个人将信息赋予意义,传送出去,接收进来,并在内心或外在行为上做出反应。沟通姿态意味著个人如何辨认出其内心状态和外在行为模式的过程,是个人处理人际互动,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关键。沙维娅认为不一致的沟通姿态是源自人们自小所习惯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之间彼此互动模式,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当我们感觉生存受到威胁时,便自然会有的实时反应,但人们也从中学习到了僵化的规则,相信一定要遵循一些来自家庭或社会的规范,否则就无法生存。家庭成员的沟通应对模式正反映著其自我价值、家庭规则与外界如何连结等层面,沙维娅将这些防卫性的沟通分为四类,即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等求生存姿态,这些都是自我表达与自我压抑二者之间不平衡所造成的结果。健康的沟通方式是一致型(congruent)的沟通,个人可以知觉到自己的状况、观察他人的状况并掌握整个情境,具有直接而确实表达感受与思考的自由,重视个人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是自我价值的表现。
延续这些理念,沙维娅指出有困扰的人会有下列四方面的问题:(1)自我价值感低;(2)沟通是间接、暧昧不清,而且不真实、不坦诚;(3)规则是僵硬、非人性的,不能协调的,而且一成不变的;(4)与社会的联系是惧怕的、讨好的、或责备的。相对地,滋润的家庭或经过“转化”的人,也会在此四方面呈现一些健康的特性:(1)自我价值感高,(2)沟通是直接、清晰和坦诚的,(3)规则是有弹性的、合适的、能依情境而调整的,(4)联系社会是开放的、具希望的
再者,沙维娅常以正向的眼光来处理人们的问题,她常用重新框架来看待或指出问题背后的意义。沙维娅的转化乃是以增加原则的方式,吸收新的、更合适的、具建设性的行为模式,并扩充、调整、重新框架旧有的习惯模式,以面对压力,使个人更富有弹性、更具选择性。由于所谓的改变乃是从自身中(原有模式)撷取资源,使人们任何求生存的努力以及原本隐含或被误用的特质,得以有正向的发展,同时再扩充新的学习,如此一来,人们不至于因自己有问题或错误而抹煞其自我价值。这种由失衡的模式中找到正面潜能种子的想法,运用转化而非全然去除缺点的介入角度,是沙维娅模式最富人性的一部份。
总之,用沙维娅模式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作干预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因此,优化家庭环境是塑造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为的首要因素。任何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都是导致各种单亲家庭子女性格缺陷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与被辅导的学生探讨十几年来在家常用的沟通,以及家庭规则与信条。在此基础上,辅导学生改变以往与父母的沟通形态,建立新的融会模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与父母建立新的互动下,重新找回自我价值。有一点需要注意,非常态的家庭并不意味其家庭教育必然存在许多困难或不利条件;而正常完好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优越性也只是相对的。“单亲孩子”能否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只要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共同起作用,“单亲孩子”同样可以塑造成出色的人才。
实例
个案记录
一、案主背景
阿林,职业中学学生。虽谈不上美丽,双眼却炯炯有神。可半年前她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目光迟钝,毫无生气,几乎每天都有迟到,气色很差。书包不带,作业更是从来都不完成。曾有过一次离家出走,连著三天没有上课,总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整天毫无憧憬的混日子。这样的状况从她的父母离异开始慢慢演变。
小学三年级父母离异后,小林和父亲一同生活,由父亲抚养。父亲每月给的生活费比较充裕,对小林的要求多有求必应,可有时情绪不好,偶尔会无端向小林发脾气。一年之后,父亲又娶了后母一直生活在一起。后母对她很不好,经常打骂。以前弱小的她丝毫没有反抗的能力,可是现在却和继母时有争执,甚至打架。生母在外地生活,与小林多为电话联系。每隔几个月也会寄些钱给她。可是她总感觉缺少了什么。
小林到底遇上了什么问题?这么些年无望的生活,她还有改变的可能吗?沙维娅的一个基本信念——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是的,不管我们能够改变多少,我们都应该先去尝试。尝试去帮助才会有变的可能。
通过一系列小林的行为表象不难发现小林的主要问题是:
1、个人需要未获满足如得不到家人的关爱,处理不了与继母的关系。
2、对人生感到迷惘,如对未来没有筹划,整天无所事事。
3、底自尊,看不到自己已拥有资源,如选择逃避,不愿面对。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协助小林:
1、 与父母建立和谐及共商的关系,感受被爱。
2、 建立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扭正人生的航向。
3、 重建自尊,意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并有效运用。
小林的家庭
从小林的家庭图中可以发现,她在家庭里是很无助的。除了经常受到后母的责骂之外,自己深爱的父亲也不懂怎么去表达对小林的爱,而是同样以责骂代替。而生母又不在身边,这一切使得小林在家很孤立,孤独。受到委屈或是不开心都没有人与她交流,她在家里只有采取打岔的姿态,去逃避父母的叫嚣,到外面去寻求安慰。
由于小林的问题是源于家庭的互动关系,因此,在工作策略上,将她的家人引入对小林的辅导是个不错的方法。同时,笔者引用沙维雅的[冰山]比喻,去分析和处理小林的内在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及自我等五个层次,希望能拓宽她应对困难的方式,以达到成长与蜕变。
沙维雅模式(Stair Model)之[人的内在冰山]包括六个层次:(1)行为表现及应对问题的方式(2)对自己及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观点(3)感受(4)期望(5)渴求(6)自我价值。我们运用著冰山比喻,可逐层了解当事人的外在行为及内心世界。
小林的内在冰山可作如下分析:
行为: 逃课,夜不归家,和不良青年有染
应对模式:忍受 逃避 沉溺
感受:愤怒 受伤 委屈 很不开心
观点:没有人爱自己 读职校就是被淘汰,人生没希望
期望:不要和后母生活在一起 能和父亲和睦相处
渴求:被人疼爱,受重视,被认同,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低自尊
辅导过程与方式
改变需要等待,在经过半年的耐心辅导下,笔者终于发现了成效
◆寻回被爱的感觉
以前,小林畏惧回家,因为家里寻找不到温暖的感觉。从[塑像]中,她感受到了父亲对她的疼爱,远远超出了以往她所认为的。其实她也同样深爱著她的父亲。她逐渐能够体会到父亲把所挣得几乎所有的钱都花在她身上是一种爱的表现,虽然她更需要的是父亲的关心,但父亲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并非是不爱她。父亲处在她与后母之间也是个尴尬的位置,他也有难做的时候。于是接受辅导之后,小林尝试著与父亲沟通,沟通之后才发现,父亲不见了以往的严肃,甚至父亲很幽默,有的时候也像个孩子一样,需要别人的“管束”,并乐意接受女儿的“教管”。虽然父亲有时因为工作上不顺心,对她还是大吼大叫,但现在小林已经能够理解父亲,因为大人有大人的烦恼,父亲为了自己在外赚钱,十分辛苦。她还试著安慰父亲,不管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都应尽女儿的一份孝心。
◆释怀对后母的仇恨
老师建议小林应找机会多与后母沟通,小林坦言,尝试之后,虽然她现在仍不能喜欢后母,也不愿和她多说什么,但会尽量避免和后母起争执。她发现恨一个人很累,自己不开心,父亲也会受影响,夹在中间难以应付。只有自己平静地对待,反而换来一家太平。没想到的是,几次之后后母也不再“无理取闹”,不再无理指责她了。
◆把握身边现有的资源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小林被孤独包围著,没有人会关注到她。为了排解寂寞,她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厮混在一起,玩得很疯狂。自从和父亲沟通之后,小林找到了可以“说话”的人。她很愿意和父亲谈论关于学校里发生的或者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她拥有父亲的爱以及她生母的,虽然人在外地,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她们也总是通过电话进行交流。还有她的同学。因为性格直爽的原因,小林发现别人总会把自己当好朋友看待,总是聊得很开心。一下子那么多爱涌向小林让她觉得自己不再是孤单一人,原来那么的幸福。
◆找回自己的价值
由于父母离异的原因,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小林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读了职校现在更是把学业丢在一边,作业都不完成,考试也几乎没有及格。在她看来,读职业学校就是被淘汰,再也不会有机会深造,所以来这个学校只是混张文凭而已。如果不是父亲硬逼一定要念下去,自己早有了退学的打算。
小林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的记忆力很好,它具有学好的潜质,只是孩子需要鼓励,再经过几次交谈之后,小琳内心渴望成功的感觉被激发出来。每次她回忆起在小学时曾取得辉煌,总是流露出满足的笑容。小林逐渐认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完全有能力把书念好,甚至以后还可以去上大学,把以前拉下的全部补不回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和父亲的面谈(多次)
第一次和父亲谈,提起小林,父亲毫不掩饰的显示出他的失望。他说小林以前是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小学的时候总是考双百分。可是现在完全变了个人,花钱非常厉害,经常和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学别人抽烟,半夜还带男生回家住宿,再没有信心来管教她了,想给她办理退学手续。通过再进一步交谈,笔者感到父亲是很爱小林的,当听到表扬小林时,父亲显得非常开心。于是笔者试图通过和他一起挖掘孩子的优点来帮助父亲重新建立起对孩子的信心,据后来父亲自己讲,笔者是第一个表扬小林的老师,这使他看到了希望。同时建议父亲一定要和孩子沟通,不能只一味的责骂孩子,而应多聆听孩子的心声。后父亲采纳这种方法,表示很有成效。
★和后母的电话交谈(多次)
虽然笔者与后母没有见过面,但第一次电话聊天时间很长。后母向笔者倾诉了她的苦闷。第二次婚姻也有7、8年了,她一向都对小林很好。可是小林不争气,学习成绩不好就算了,小时候还经常偷家里的钱,而现在又很晚回家,和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丢尽了他们夫妻俩的面子。她对小林很失望。老林工作忙,晚上不在家,其实她很想有个人能说说话聊聊天;老林一心对女儿,所挣的钱几乎都给女儿花,家里的开销有时还要她来贴补,跟了老林,图什么呢?
笔者建议后母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小林,要看到孩子好的变化,而不能停留在过去。给孩子一些机会,相信她能够改变。
结语:
如今的家庭多为三口之家,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的基本三角,暂且保持平衡和稳定。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同代群体,青少年已经失去了一个快乐的源泉。如果家庭基本三角间互动频率不高,甚至基本的两角缺失,那么青少年的情感需要更难得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灵的孤独、烦闷,更不要说是单亲家庭子女了。
小林的改变让人欣慰,虽然其中的反复很多,但对笔者是个鼓励。可是作为一个小小的教员,笔者能力有限,能够帮助的只有数得清的几个而已。而对于职业学校中的单亲家庭孩子,我们只有呼唤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帮助呵护他们,平衡他们的心理,抚平他们的情绪。小林只是一个个案,但在职业学校中却有很多象小林这样的学生,只有在外闯了祸,判了刑,或是堕胎退学等这样的恶性事件出现时,他们才会受到家长,学校老师的关注。这样的现状摆在面前,仅靠个别人,个别机构的努力是不会有所改变的,企盼预防体系能尽早建立。
参考书目:
1、沙维娅的家庭治疗模式,维琴尼亚·沙维娅、约翰·贝曼、珍歌柏、玛莉亚葛茉莉原著,林沈明莹、陈登义、杨蓓翻译,张老师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3
2、单亲家庭孩子的心态及辅导,教育互联,2004,8,31
3、脱困,在一念之间,张包意琴主编,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2005,1
4、家庭如何塑造人,维琴尼亚·沙维娅,吴就君翻译,张老师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9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