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团NLP执行师课程:揭开改变现状的秘密 一套人性说明书,明白自己读懂他人
相遇时的信赖和疑虑
相遇是以分别和再会为前提的。一起度过了一天的孩子,到晚上回家,第二天和他们再见面。有时候我们会担心今天和孩子之间的亲近能不能维持到明天,特别是在寒暑假之后。但是,一旦有了和孩子心灵沟通的体验,就让我们相信,就算一段长时间没有见面,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即使时光流逝会有新的情况出现,“但是不管什么样的预想不到的情况出现,我都暗暗下定决心,自己要成为孩子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和他们共同生活过的人去和孩子交往。”这样的想法让我和孩子再会时能够一如既往地与他们接触(参考第二章、五)。“在有一段时期里,我每天竭尽全力持续地帮助孩子,和孩子一起生活。这一记忆在我心中是永远不会被抹去的……对孩子本人来说,我想,那段记忆也是很难忘的吧。只可惜没有什么机会能够对此相互确认……尽管对过去记忆的怀念挥之不去,但是,我们不会仅止于此。我和孩子在那个时候彼此都从对方获得了生命力,并在那之后,都带着同样的力量,各自走在不同的道路上,这一切是后来和孩子重逢后才知道的(参考第七章、一)。”
在心灵深处的情意是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
重新做好真心面对的心理准备
是否做好了和孩子相遇时适当的心理准备,是保育者每天都要自问的问题。“孩子停滞不前的时候,也就是我感到和孩子的关系停滞的时候。如果到了那种时候,即使是把别的所有的事都放到一边,也要下决心认真地面对那个孩子。这样的情况我过去经历过多次。这次又重下决心面对这个孩子,在这样的心境中迎来了清晨(参考第四章、一)。”真不可思议,心里一旦有了这样的决定,那一天竟会变得非常不同。“我想,无论如何要成为这个孩子的伙伴和孩子一起度过学校生活(参考第四章)。”我在孩子旁边慢慢地蹲下去,孩子看着我的脸笑了。于是我有了亲近孩子的空间,从而照顾这个孩子成为可能。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这种可能性的,这是在某个时候像一种恩惠一样赐予我们的机会。
王崇读后感:我看到一个成熟而温柔的人。
交往表现和理解
孩子的游戏是无意识中创造出来的作品。
在和孩子相遇以后,保育者会和孩子继续交往。如何看待每一个孩子的行动,会决定保育者如何与孩子交往。如果把孩子的行动看作是无意义的淘气,保育者会对孩子加以制止,再让孩子按照教师的意图行动。
在外部观察到的行动是内部世界的表现。这样的想法使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变得非常有意思。为把孩子的行动作为表现来理解,成人要抛弃固有的观念,努力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发挥想象力。
“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其内心世界,可以说这是孩子在无意识中创造出来的作品。成人通过孩子的表现而理解孩子的世界。孩子对自己心里的愿望并不能充分地意识,通过成人对孩子的理解,让孩子的心理得以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和成人的理解可以与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相比较。好的读者比作者自己更能理解作者。”在我从事教育实践的第一年,在我和孩子之间有好几次戏剧性的情况出现。
一个孩子盒饭吃到一半时把剩下的饭都扣翻在桌子上。当我们把这个行为看作是这个孩子内心世界的表现时,就理解到这个孩子是在演示“最后遭到失败的经历”,他是想把被动的经历变成积极的行动表现出来。那以后,我不仅非常重视孩子是否开始投入活动,还懂得了让孩子把他想做的事做完,一直做到他自己满意为止,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认识到某个孩子揪别的孩子头发的行为是其“害怕别人从后面抓住她”的心理在表现时,我看那个孩子的目光也就自然地变得和蔼。在我们论及表现和理解的时候,我不能不顾及我从事教育工作最初两年的体验,有关这些体验我记录在《如何看待孩子的世界》一书里了。